摘自:《网易博客》
我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的一员,通过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实践经验,让我体会到了农村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,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。培养学生学会生活、学会学习、学会创造,使学生具有一些最基本、最重要的品质。作为教育者应明确要求,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,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。在教学中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让他们去探讨、去实践,其主要认识可归结为以下三点。
一、更新观念,增强意识
我们丰宜中学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的教学,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但是,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,由于“应试教育”的影响,把培养少数能升入高中的“尖子生”作为主要任务,不顾大多数学习差的学生、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,再这样教下去,语文教学定要走进“死胡同”。要结束这种局面,出路只有一条----改革。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,就是由“应试教育”向素质教育转轨。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,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。为了实现“两全”,为了培养出符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,大家认识到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、学会学习、学会工作、学会创造。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。但语文教育、教学的现状却与这个目标相距甚远,而缩短这个距离的途径只有改革。
二、明确要求,优化教学
长期以来,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,处于一个费时多、投入大、收效甚微的状态。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,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,也不适应走向社会、参加工作的需要。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主要原因一是“应试教育”的影响。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。我们的优化教学过程:一是优化师生关系,二是优化教学方法。我们要教学生“学会学习”,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,成为学习的主人。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,他将受益终生,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。
三、不断实践,深化改革
1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。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。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。究竟怎样做,才算“导”得高明呢?我们的体会是:主要看其是否导得“适时”,“适量”,“适度”。所谓“适时”,是对教师的“导”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。所谓“适量”,是对教师的“导”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。--般说,话的多少,要根据导的内容决定,但要尽量求少,要说到位,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、要准,不能无限发挥,离题万里。也不能说的太多、太透,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,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所谓“适度”,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。学生认识、思考的深广度有所不同,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,因材施教,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。
2、知识和能力的关系。初中阶段,语文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。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,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。孩子从学会说话到上学之前,就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词汇,学会了很多的句子,甚至能讲出“长篇”故事来。小学阶段的学习,在文字方面已有了很大发展。到了初中,他们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,已具备了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。但是,由于他们理解能力的限制,使他们还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完全合乎规范。无论在理解方面,还是在表达方面,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、不正确的东西。
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,就是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正确、规范,形成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。因此,初中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就更为必要,更为适时。在这几年的教改实践中,我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,但丝毫没有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。我相信,只要坚持课程改革,学生的语文基础会更牢固,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也会更加坚实的。